说到隋炀帝牛达人配资,很多人对他的观点就是:
确认他是暴君形象,但还是膜拜他所立下的“千秋伟业”
。甚至很多人对他的成就也是如数家珍:“歼灭南陈、征讨吐谷浑,开科取士、修建隋朝大运河”,好,今天小编就针对以上他的这些个传说中的成就说道说道!
一、歼灭南陈,征讨吐谷浑
首先这里要说的是“歼灭南陈”这个操作,自从开皇八年隋文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并非他隋炀帝一个人的功劳,虽然最后结果是他的,但是陈国后期有很多次反叛复辟,也是搞得他焦头烂额。
到了
大业
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也算是高歌猛进,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把这个吐谷浑小国给灭掉了。按照常规操作,灭掉敌国以后,应该是驻军扎寨进入常规防守模式,以证明自己权利的存在。但是,人家隋炀帝并没有这么做,而是打了胜仗以后就“凯旋回朝”了,这种操作说实话在战场上实属罕见。
你这一撤退,人家南陈的残余势力必然会回来匡扶自己的国家了。他们不仅快速复辟了自己的国家,而且发展得比以前还要壮大。并且干起了侵吞隋朝边境的勾当,使得当时隋朝边境的百姓哀嚎遍野,日子过得也是流离失所。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下,从而导致了隋朝西部边境的经济民生情况不堪入目每况愈下。
展开剩余73%其实翻开历史书籍看看隋炀帝的那些打仗记录牛达人配资,包括灭林邑和灭契丹都是用了同样的操作手段,打完就走。一如既往表现得并不在乎这块土地的样子。也有可能对于隋炀帝来说,结果并不重要,只是为了享受这个打仗的快感吧。你心理上的快感是满足了,但是后果你考虑过吗?这常年这样的长途跋涉东征西讨,导致他手下的兵力也是断崖式的下跌,最惨的时候兵力下降到了五成以下。
可能说到这里你就要说了,这都是人家小试牛刀玩玩而已,“三征高句丽”才是人家的主战场。好,我们来看看他的那些征讨高句丽的记录:
第一次征讨高句丽,带了35万兵力,浩浩荡荡的阵势实属壮观,最后被人家打的溃不成军,只带了2000多人回来。
第二次征讨高句丽,又是几十万的军队前去,没成想后院军营中出现叛乱,他只得率军折返先去稳定内患。
第三次征讨高句丽,还没见到敌人就收到消息隋朝农民军造反,只得再次率军返回与内乱分子作斗争。
三次征讨高句丽不是被打得屁滚尿流,就是无功而返。这样的战绩有什么好膜拜的,有什么好赞赏的?
二、再来说说大运河
其实要说隋炀帝对大运河的操作,最多只能算个修建开通。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运河是前朝几代人共同劳动的产物。并非他一己之力的结果,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他的功劳,但是要把几代人的功绩记在他一人身上也是实为不妥吧。
然而,自从大运河修缮之后,这也使得隋炀帝多了一项娱乐项目。他多次顺流而下前去江南玩耍,而且阵势都是空前绝后的庞大,消费黄金白银就更是不计其数,劳民伤财更是罄竹难书。敢问这样的昏庸之君之间有什么好崇拜的呢?
三、在治理国家方面
隋炀帝在朝政管理方面算上真正做到了“
宽以待己,严以律人
”的地步。在位期间,他携领一帮朝中官员,参考前朝法令创造了“大业律”这部法令,这部法律的残酷之处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是他自己确实骄奢淫逸纸醉金迷各种肆无忌惮,当然了,作为一个帝王享受着雍容华贵的生活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你对于百姓如此残忍刻薄,就没想过遭报应吗。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说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在当时的隋朝也是如此。朝廷的法令过于残酷,导致百姓怨恨四起纷纷起来造反。
隋炀帝眼看这“大业律”不能玩好的管理好百姓,他并不是静下心来找原因,而是选择了更加激进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
罪无轻重,不待闻奏,皆斩。——《隋书》
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犯了什么罪,最后结果都是一样的“砍头”。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明君?
纵观隋炀帝的一生牛达人配资,可以说是“罪在当下,祸在千秋”。真没发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
发布于:天津市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