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讯广州文化公园十三行印迹园邻近公园东门,原为已闲置多年的“汉城”地块,是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的旧址所在,改造总面积约为6677㎡。通过对场地历史文化资源和广州文化公园特色的深入挖掘,采用当代建筑艺术形式再现历史情境,增设市民活动场地、展览空间、科普长廊和植物园地忆速配,完善绿化种植、灯光照明、公园标识和配套设施,将历史文化融入到公共空间。

十三行印迹园建设项目于2024年启动,项目于2025年10月建成并开放使用。
据介绍,十三行印迹园地块是广州一口通商时期是十三行的宝顺行、瑞行、旧英国馆、炒炒行、新英国馆等馆原址,到1951年又成了华南土特产交流大会场馆之一。到了20世纪80年代,建成了仿汉代宫殿建筑群“汉城”,曾是广州市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之一,后随着游客渐少,空置至今已十余年。

设计团队通过对不同时期行栈和商馆的平面、立面进行复原忆速配,并完成现场定位,找回了场地的历史记忆。在系统梳理该地块历史脉络、场地信息、文化遗存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设计方案,以“十三行印迹”作为总体思路,再现了珠江历史岸线和广州一口通商时期在建筑、园林、植物等方面的重要印迹,利用现代建筑艺术来阐释历史。

“十三行旧址,今筑小庭园。东面紫藤苑,北边商馆坛。榕荫遮汉阙,云影蔽周轩。到此凭怀远,流连半日恬。”沿着从水产馆走到十三行印迹园,吴硕贤院士题词赫然可见。
记者见到,十三行印迹园位于原文化公园东侧的仿汉代宫殿建筑群“汉城”位置,既保留了“汉城”大门、门口石兽等,又新增了十三行历史印迹:“行栈街”“商馆墙”“东西庭”“日月坪”“紫藤苑”“怀远廊”“潮音洞”等场景,形成一个市民游客可以在这里游玩、休憩的立体式公园。

位于入口处的“商馆墙”,复现了十三行商馆区早期中西建筑风格混合时期的立面造型。据了解,商馆墙的高度、商馆之间的间隔距离,都是还原了1780年十三行时期商馆。轻盈通透的钢结构和织物幕墙搭建的旧洋行立面在光的映射下亦真亦幻,使游客踏入这里,仿佛一秒穿越回当时的十三行。
跨入“潮音洞”,镶嵌着贝壳的铺地暗示着脚下曾经是珠江滩涂。

十三行印迹园中的“紫藤苑”,特别选取了当年从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植物种植于园内。据介绍,在一口通商时期,广州是中国植物输出至海外的必经之地。除了从位于西关十八甫的潘长耀花园传到海外的紫藤之外,还搭配了月季类、铁线莲类、山茶类、瑞香、蒲葵、君子兰等花木,回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
原“汉城”地块是四周封闭的建筑院落,改造后的十三行印迹园拆除原封闭围墙,建成展示廊道,衔接周边建筑及园路,为市民游客提供一个融合生态自然、文化展示及休憩等功能的开放空间。
采写:新快报记者谢源源通讯员荔宣忆速配
嘉汇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